京郊住宅|一个人的事务所,一只山雀的家
北京三面环山,西部的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的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正所谓“大京郊小城区”,北京市周边遍布着3245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和无数闲置房屋,有数据显示仅门头沟区就有闲置农房4500余套。在疫情限制外出旅游和渴望逃离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双重作用下,不少年轻人将目光转向京郊。在太行山腹有一处宽阔的谷地名为斋堂川,其中散落几十个村子,每个村落与山地的关系各有不同。察社办公室近三年来完工的项目几乎都在此处,包括今年年初投入使用的山雀之家。
山雀之家所在的村落坐落于太行山下,站在庭院中可看到远方的山脉
说起察社和山雀之家的缘分,就不得不提工作室之前的两个项目:过道之家和台上之家。2018年,通过朋友的引荐,察社创始人成直见到过道之家的业主,他们原本计划将门头沟废弃已久院子略作休整作为度假的第二居所,未料想一席交谈之后萌生经营民宿的想法,还将同样有处闲置院子的堂弟介绍给成直认识,2年后台上之家落成。
上图左:过道之家
上图右:台上之家
下图:台上之家地处位置较高,可远眺南侧群山
台上之家开业后,宋先生夫妇前来做客,其开阔的视野和疏朗的空间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宋先生在相隔不远的村子也有座小院想要改造成民宿,他通过社交媒体找到成直,反复嘱托希望拥有一处可以在高处看风景的平台。而不同于占据村庄高点的台上之家,虽然相距不过20分钟车程,山雀之家的地理环境却大相径庭。其所处的村子本身就在两座山中间的谷底,地势较低,业主的院子又在整个村子的最低点,站立其中,目之所及只有周围密密层层的屋顶和一片天空。想要眺望远山,获得如台上之家一般的观景体验,只能到高处去。
山雀之家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
项目所在院落的面积约100㎡,内有老屋两间,呈L形占据院子的西面和北面,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原本是宋先生父母结婚时的新房。虽然屋檐低矮,略显残破,却有许多打动设计师的细节。比如木头窗棂并非传统古建的形式,而是在玻璃代替窗户纸大量使用后,略作适应性调整的做法,精巧细致。虽然业主对于老屋并无深厚感情,曾经数度明确地表示自己不要老房子,但是成直依然尽力争取保留,希望原有的砖木结构和新增的轻钢结构能够在此地交织碰撞。
原有场地院落
从经营需求出发,业主要求至少有三套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客房。此外保留露天院落,创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对于民宿同样必不可少。在一个占地面积仅100㎡的场地内完成上述动作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使用面积紧张的问题在保留老屋的方案中显得尤为突出。在第一版设计初步成型的时候,业主意识到之前台上之家打动自己的不止是一处观景平台,相比于丰富的角落带来的庇护感,他更喜欢通透而规整的室内空间。
山雀之家首层的公共空间通透而规整
成直当机立断放弃保留老屋,选择全部重建。整个院子在两天之内被夷为平地。曾经让成直赞叹的门窗构件没有留下,碎石块却化身围墙留在场地当中,继续守护院落边界。
山雀之家主入口处
似乎从进入山雀之家开始,人就在不断向上攀升。一切都是为了离开如井底一般的基地,去往高处眺望群山。直到抵达最顶端的休息平台,人终于不受某种渴望驱使,在能看见远山的地方停下来。“我也是在做完之后才发现这个房子有点儿像人的义肢。人进来之后像是被房子从山谷中举起来,看得更高,更远。”
陡峭的楼梯将首层的公共区域与观景平台连接
走入院门,建筑师在有限的面积中划出一个4m×5m的院子,保留改造前的院落布局以及第一版方案中的体量关系。从外观上看,西厢似乎依然是在北屋上增加的全新结构,只是整个建筑统一使用轻型建构体系。坡屋顶在回应当地民居建筑形式的同时,削减高大体量给周围邻居造成的压迫感,并且形成向上的动势。灰色的铝镁锰波纹板轻盈而冷峻,为传统的形式语言增加几分现代气息。站在院中,镀锌钢板加工而成的U型槽固定在檐口下方,在人的视线中画出一条水平的刻线,收住屋面边界。
上图:入口处4m×5m的院子,保留了改造前的院落布局
下图:灰色的铝镁锰波纹板屋顶以镀锌钢板加工而成的U型槽收边
抬脚进入室内,入口门厅也可以用作影音室,左边向上一步是客房,经由右侧三步台阶可以上到开放式厨房和餐厅,宽60cm的踏步可供人席地而坐。两架略显陡峭的楼梯组织竖向交通,直跑楼梯连接一层和二层的客房,旋转楼梯位于两架坡屋顶搭接位置的下方,从一层公共空间直通三层观景平台。楼梯连接的并非相邻楼层,而是相同的使用功能。
平面图纸
三步60cm的踏步将人引入餐厨区域,位于其上方的竖向交通螺旋向上
坡屋顶仿佛是对于公共使用区域的某种暗示。北侧体量仅做单层,为了最大限度保证餐厅、厨房空间的开敞和流动,工字钢梁和结构柱暴露在外不设维护结构,上方的坡屋顶形态得以保持完整连贯,在视觉上增加空间净高。山墙上半部分的三角形开窗将远山起伏的轮廓引入室内,视线不自觉被拉到高处。面向庭院的落地窗弱化室内外空间分隔。
上图:体量生成图,公共空间中保留完整的坡屋顶形态
下图:垂直于其上方的三角形开窗将山景引入室内
木色与白色成为室内色彩的基调,简洁素雅。抛光的混凝土地面成为第三种颜色,为室内增加几分重量。西侧“加建”体量的坡屋顶下方被设计成半室外空间,仿佛是一层庭院的延伸。三角形的体量带有包裹感,让人联想起野外露营的帐篷,访客背靠西侧墙壁坐在长沙发上,将漫无边际的远山与近处村庄的屋顶尽收眼底。
上图:木色、白色、灰色构成室内色彩的基调
下图:坡屋顶下的半室外空间
两片坡屋顶及下方的公共空间以西北角旋转楼梯为轴,螺旋上升。二层的两间客房像是夹层一般嵌在西侧观景平台的下方,并且从屋面上凸出来。客房面向东侧开窗,灰色的窗框衬得远山如画。每间客房的使用面积不算宽裕,设计师将两个洗手池连成一条置于二层楼梯间的尽头。客房推拉门靠近水池一侧的下方挖出矩形缺口,关门后将洗手池纳入客房中,总算能够满足独立卫浴的生活需求。
上图:两间客房凸出屋顶
下图:通过推拉门与洗手台的咬合关系,使每个客房都有独立卫浴
北侧的客房被下方厨房的坡屋顶削掉一角,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成直用类似炕一样的平台代替床。像这样节省面积的极限操作还有不少。比如成直坦白旋转楼梯的尺度对于身型略高大的人来说并不十分友好;洗衣房被整合在直跑楼梯下方;储藏间在旋转楼梯的背后……
上图:山雀之家剖面图
下图: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客房中以平台代替床
山雀之家大约从2021年3月正式启动,两个月方案设计,两个月施工图绘制,五个月完成施工,今年农历春节正式投入使用。察社的项目大约都是这样的时间节奏。相比于业主对于山雀之家的满意和喜爱,成直却略显愁容,项目的施工品质尚未达到他的要求。暴露在外的钢结构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插进屋面,没有交代。“比较理想的状况是钢结构和面板之间留出一点儿距离,体现出钢柱是从上方贯通下来的。”只可惜项目预算无法支撑这样的建造精度。好在成直对此并不纠结,“来找到我的项目大都预算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能作出取舍。”相较于建造细节,一层公共空间展示出来的连贯性和流动性对他更为重要,也更能被访客感知。
首层的公共空间中,大面积的玻璃将院落精致与天光引入室内,各区域间不设分隔,相互连贯
察社办公室大概是全北京唯一长期保持一人运营的建筑事务所。而且项目均为在北京及周边郊县的民居或民宿。山雀之家也没有离开熟悉的地域范围和建筑类型。在项目施工期间,成直开车从位于东直门的办公室出发,约两小时后到达现场,每周两次。
山雀之家冬景
毫无疑问成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毕竟察社办公室除了2021年5月7日至2022年5月7日间有一位正式的同事之外,其余时间只有他自己和短暂帮忙的实习生们。项目接洽,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施工图绘制,驻场等各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成直甚至会在乡村项目动工之前,嘱咐业主买些礼品先去和周边邻居打好招呼。
第一版设计方案中保留了原有的老屋,用局部加建的方式来削弱高大体量对邻里的压迫感
这样的察社办公室不太像建筑事务所,倒像是文人的工作室。极简的规模是柄双刃剑:一方面,“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公司运营压力,无需为接更多项目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却也限制了项目的规模和区位。过去几年,他曾经因为无法驻场放弃了拉萨和济南的项目机会。但是对于习惯独立工作的建筑师来说,哪怕多一个人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去年由于新同事的加入察社选择同时推进四个项目。可是无法照看全部细节让成直有失控的感觉。于是察社现在又回到最初的状态。好在他不太焦虑,遇到合适的项目就做,哪怕都是住宅或者民宿也没有关系。
山雀之家模型,在原有旧址上建造起同样的体量,统一采用轻型的建构体系
在做建筑设计之余,成直还拍摄城市纪录片,撰写文章,查阅文献,并且从未停止对建筑的思考。许多建筑师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确定深入的方向,成直却诚实地面对自己不断发生的变化,他说:“我对于建筑的思考是阶段性的,这段时间好像想明白了,过段时间后发现之前想的其实不对。”在山雀之家项目设计之初,他认为“连贯性”是自己探索的方向,而现在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学》(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中讨论的形态学显然更加吸引他。
新建的山雀之家突破了周边房舍的视线阻隔,可眺望四周的山景
2022年受疫情影响施工成本大幅增加,近半年过去了还没有遇到合适的项目,这些对他而言似乎都不那么重要。成直索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目前进行中项目的收尾工作。当被问到项目全部结束后的计划,他回答说:“我想做的事儿还挺多,比如……写写小说。”
摄影:朱雨蒙、成直
采访、撰文:李雪珂
编辑:Zhuoran、Ruihan
图纸由察社办公室提供